入侵途徑
人為傳播是主要入侵渠道
入侵途徑通常分為有意引入和無意進入兩大類。有意引入的如作物、飼料、地被物、園藝和觀賞植物等,它們在引入之后,進而逃逸、歸化以至造成危害;無意進入包括自然傳播(風、水等)和人為傳播。
人為傳播是入侵植物的主要入侵渠道:進口糧食可能夾帶雜草種子,進口貨物的包裝品可能夾帶有害物種的種子,船舶往來很容易帶來水生植物等等。
防治
安全辦法是人工打撈
關于濕地入侵植物的防治,方法有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等。結合云南濕地的實際情況,李嶸建議,防水生植物入侵的安全辦法是人工打撈,因為引進天敵的辦法存在破壞生態系統平衡的風險,而施用農藥則影響水生動物的生存。
規定
不得擅自向濕地引進外來物種
目前我省超過半數的天然濕地遭到外來物種危害,為避免非法引進外來物種造成對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破壞,必須加強管理,因此在《云南省濕地保護條例》中,已明確規定了向濕地引進外來物種的審批程序、動態監測的主體和消除危害措施。
《云南省濕地保護條例》指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向濕地引進外來物種。確需引進的,應當依法辦理審批手續,并按照有關技術規范進行試驗。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引進的外來物種進行動態監測,發現其有害的,及時報告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林業或者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并采取措施,消除危害。
云南省濕地總面積56.35萬公頃,其中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等這三類自然濕地面積為39.25萬公頃,28%的自然濕地面積外來生物入侵嚴重。上述數據來自省林業廳組織的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結果。如市民所熟悉的土豆、西紅柿等常見的蔬菜都是外來物種,這些外來物種不僅豐富了市民的生活,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然而,在眾多外來物種中,有一部分“來者不善”,它們對入侵地區的社會經濟和生物多樣性造成危害或損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李恒介紹,在云南危害嚴重,入侵最廣的,要數紫莖澤蘭、飛機草、水葫蘆、大薸了。其中水葫蘆和大薸是濕地的入侵植物。
針對云南省的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徑,入侵物種和危害程度等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恒和副研究員李嶸博士。
“云南濕地面臨外來入侵植物的嚴重威脅,入侵植物種類多,生物量大,濕地原生植物群落遭到干擾和破壞?!崩ッ髦参锼顜V博士驚呼。
李嶸認為:“在云南的濕地中,外來入侵植物主要有50余種。這些外來入侵植物多生長、繁殖在湖泊、水庫、池塘、溪流的淺水區及湖濱、河邊、水田等比較潮濕的地方”。在50余種常見的濕地入侵植物中,包括空心蓮子草、粉綠狐尾草、阿拉伯婆婆納、婆婆納、再力花、鳳眼蓮、大薸等,這說明入侵植物的強大適應能力和防治的艱巨性。隨后,李嶸對云南濕地的主要入侵植物一一作了介紹。
再力花:是竹芋科植物,多年生挺水草本,葉大常綠,圓錐花序上的花朵藍紫色,是美麗的濕地觀賞植物。原產熱帶美洲,在熱帶、亞熱帶濕地公園廣泛栽培。果熟后,種子常被水流帶離公園而逐漸歸化,成為入侵濕地的雜草。由于入侵歷史不長,對其危害程度還了解不多,所以被列為五級入侵植物。
大薸:原產南美巴西。由于大薸有很好的觀賞和飼用價值,熱帶和亞熱帶水域廣泛引種,在云南南部至中部的水塘、水田、溝渠普遍生長。大薸在它的故鄉有很多天敵,一些甲蟲以及某些蛾子的幼蟲都以它們鮮嫩的葉片為食,因此大薸的繁衍長期受到控制,沒有發展成為災難性的水生植物。大薸入侵到他鄉時,其天敵不曾隨之而來,大薸依靠其驚人的繁殖能力(主要是匍匐枝繁殖,一棵健康的大薸植株,在一年時間里就會“變出”6萬棵植株來),小小的一片大薸,10天半月就可緊密覆蓋水面,成為臭名昭著的水域殺手:大薸在入侵水域中瘋狂生長、繁衍,強大的根系大量消耗溶解在水里的氧氣,魚類及生活在水面下的植物因無法正常呼吸而窒息死亡,一些土著魚類因此消失,甚至滅絕。
粉綠狐尾藻:小二仙草科的多年生挺水或沉水草本植物,原產于南美洲。因是水族界頗具知名度的觀賞植物,世界各地的水族館和水族箱廣泛引種栽培。通過逃逸或流水搬運,近年已在云南滇池瘋狂繁育生長。粉綠狐尾藻主要靠斷莖繁殖,適應性極強,生長極快,在水塘、河道中即使少量種植,也能迅速嚴密覆蓋整個水面,從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如果任其蔓延,嚴重時可堵塞航道,影響水上交通;排擠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種單一化;覆蓋水面,影響魚類生長和捕撈;在農田中蔓延則可危害作物,使產量受損。因此,粉綠狐尾藻必須每年定期打撈,將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喜旱蓮子草(空心蓮子草):莧科多年生水陸兩棲匍匐草本。原產于南美洲巴西,在世界暖溫帶地區廣泛歸化。云南大部分地區特別是湖濱濕地普遍生長蔓延。其危害在于:覆蓋水面,堵塞航道,影響魚類生長和捕撈,危害作物,造成減產;入侵濕地、草坪,破壞景觀;滋生蚊蠅,危害人類健康。
阿拉伯婆婆納:婆婆納,均為玄參科一年生至二年生直立草本,原產于歐洲和西亞,現廣泛分布于世界亞熱帶及溫帶地區。很可能是混雜在農作物種子中而進入中國的。多生長在菜地、麥田、果園、路旁。由于它們的繁殖力強,防除較為困難,常成為惡性雜草,危害農作物的生長。